4月16日下午,浙大二附小语文教研组开展了以“支架助理解,表达促思维”为主题的课题成果推进活动。此次活动基于张方靖玉老师的课题“3L联动:基于习思课堂的小学语文高段阅读‘思维支架’的重构与运用研究”展开,全体语文教师通过课例学习、互动研讨等方式,共同探寻小学语文高段阅读“思维支架”的创新实践。
活动中,李子豪老师执教四年级《海上日出》一课,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样本。李老师创新运用“三段式”思维支架:课前通过“微视频+预学单”建立认知基础;课中借助“填空式脉络图”引导学生梳理不同天气下的日出描写顺序;课后延伸“对比阅读卡”,启发学生思考写作视角的差异。这种层层递进的设计,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得以清晰呈现,充分展现了课题研究中"理解-联系-逻辑"的3L联动理念。
在课题分享环节,张方靖玉老师系统阐释了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。结合新课标要求指出:“高段阅读教学需突破‘内容理解’的单一目标,构建指向分析、评价、创造思维的阶梯型支架。”因此,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通过“感知文本—质疑探究—关联生活—辩证表达”四步支架,引导学生从表层信息提取转向深层逻辑分析,借助可视化工具,展现思维的可视化过程,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。
本次教研实现了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的良性互动,充分证明优质的教学实践是课题研究最肥沃的试验田。当教师带着研究意识走进课堂,课堂就会反哺研究的深度;当课题成果真正服务于教学,教学就会焕发新的活力。
浙大二附小五年级组 徐赟瀚供稿